配套《智能机器人创意制作》与《AI技术与机器人创新实践》两门实践课程。
其中《智能机器人创意制作》基于创意之星标准版,偏向于机电创新,《AI技术与机器人创新实践》基于创意之星标准版搭配AI组件包,偏向于具身智能创新。
其中,《智能机器人创意制作》可作为《AI技术与机器人创新实践》的前置课程,通过《智能机器人创意制作》这门课程了解机器人的结构,系统组成,各传感器数据类型与使用方法,及如何驱动控制。
在《AI技术与机器人创新实践》课程中了解如何给机器人装上“大脑”,赋予其更多的智能化应用。
适用于相关工科专业的兴趣导入课、双创类课程的需求,也可作为《机器人导论》、《人工智能导论》等专业课程的支撑,课程与竞赛项目衔接,竞赛项目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和出口,实现课赛结合的课程模式。可参加的竞赛详见第八章竞赛资源。
开课年级:大一-大二
在本门课程中,首先学习机器人的结构、硬件、传感、驱动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,了解如何组成一个机器人系统。通过创新,将各模块设计成理想中的机器人形态,通过图形化的C语言编程环境对传感器、执行器进行编程,初步掌握数字量/模拟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特点,从而为微机原理、计算机接口等课程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。初步让学生接触项目式的教学模式,按照给定题目及创新题目的方式,在课程的后半阶段进行竞赛评比。
智能机器人创意制作(32课时) | ||
---|---|---|
课次 | 课程内容 | 课时 |
第1次 | 机电创新设计与机器人比赛绪论 | 2 |
第2次 | 系统组成和驱动器模块 | 2 |
第3次 | 检测与传感模块、控制模块、传动模块 | 2 |
第4次 | 图形化编程环境 | 2 |
第5次 | 项目示例 | 2 |
第6次 | 项目立项及计划 | 2 |
第7次 | 结构设计 | 2 |
第8次 | 结构搭建 | 2 |
第9次 | 2 | |
第10次 | 传感和控制系统安装测试 | 2 |
第11次 | 2 | |
第12次 | 程序调试 | 2 |
第13次 | 2 | |
第14次 | 比赛 | 2 |
第15次 | 2 | |
第16次 | 总结报告 | 2 |
AI处理器采用国产芯片,开发了传感器和机器人舵机的硬件接口,集成了高清摄像头模块。开发了专门的Python库文件,可通过简洁的Python函数调用,完成传感器的读取、机器人舵机的设置与控制等操作,通过Python编程赋予创意之星各构型的智能化能力。可支撑的课程如下所示:
AI技术与机器人创新实践(32课时) | ||
---|---|---|
课次 | 课程内容 | 课时 |
第1次 | Linux系统操作基础 | 2 |
第2次 | Python基础语法 | 2 |
第3次 | Python驱动舵机控制 | 2 |
第4次 | Python获取ADC与IO传感器 | 2 |
第5次 | 获取摄像头图像 | 2 |
第6次 | 颜色识别 | 2 |
第7次 | 颜色形状识别 | 2 |
第8次 | 人脸识别 | 2 |
第9次 | 表情识别 | 2 |
第10次 | 二维码识别 | 2 |
第11次 | 目标跟踪 | 2 |
第12次 |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 | 2 |
综合实践 | 捡网球机器人 云台追踪机器人 垃圾分类机器人 考勤机器人 仿人散打竞赛 轮式格斗竞赛 |
任选一个或多个项目,单个项目8课时 |